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

Reinhild Brass,Hörwege entdecken : Musikunterricht als Audiopädie

德國資深聽覺藝術教育家Reinhild Brass經典力作,德文直譯,華德福音樂教育必讀選書

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TAMA01TAMA01探索聽覺教育之路 書影02.jpg

Hörwege entdecken : Musikunterricht als Audiopädie

作者:Reinhild Brass

譯者:車迅

德文校閱: 陳念萱           

聽覺教育校閱:潘鍇、李愛華

開本:210X148mm

出版日期:20187

裝幀:精裝272 全彩印刷

定價:NTD$380 CNY$120 HKD$146 USD$20

出版者:臺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TAMHCP)

製作發行|代理銷售:宇宙織錦Cosmosweaving

新書上架。敬請支持

 

本書簡介

聽覺是一切訊息連結的基礎,是每一種學習行為的先決條件。如何有效喚起聆聽的樂趣與喜悅?如何鍛鍊和運用自己的聽力?

德國資深音樂教育家Reinhild Brass專攻特殊教育音樂治療,為Wattenscheid的自由華德福學校Widar Schule的共同創辦人。這個學校的特殊之處是把音樂課的重點放在多元的聽覺訓練。在超過卅年的教學生涯中,Brass孕育發展出一套獨到的聽覺教育 (Audiopädie)方法論與教學法,有別於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方式。聽覺教育是一種學習傾聽的藝術,學習如何激發、加深與強化聽覺意識,《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即是其教學研究菁華的具體呈現。本書全面性描述如何藉由探索得以發現聽覺途徑,並對一年級到八年級的音樂課程內容與形式提供實踐的方法。這個方法關注身體律動、即興演奏,以及各式各樣自製發聲器材練習或演唱。作者建構出一種從練習開展而來的教學方式,並帶出深沉的反思。

Brass認為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成為聽覺教育工作者。本書希望鼓舞音樂教育工作者重視聽覺鍛練,並經由在課堂上使用書中所指引探索聽覺的方法,而得以自行發展出更多嶄新的教學法。

作者簡介

 Reihild Brass.jpg(課堂中的Reinhild Brass, 張美雲攝影)

作者◆Reinhild Brass

居住在德國Witten(北威州魯爾區)。大學裡學習特殊教育的音樂專業,同時也在自由音樂學校(Freie Musik Schule)專修藝術——教育——治療專業。畢業後於1979年與他人一起在Wittescheid建立了Widar學校(自由華德福學校),並在那裡擔任音樂教師至2000年。19891997年間,她甚至擔任了班級導師。該學校獨到之處,就是建校伊始即將音樂課的重點放在形式多元的聽覺訓練。在經年的教學工作中,Reinhild Brass女士對一到八年級的音樂課程內容與形式,已然建立起獨到而逸出常規的一套方法。這套方法的中心內容是身體的運動、即興演奏或演唱,以及各式各樣自製的發聲器材。

2000年開始,Reinhild Brass女士在Witten市的華德福教育學院擔任講師。重點專業課題是從方法學角度,論述一到八年級學生音樂課的教學法及發聲訓練法。1998年以後,她還定期前往日本講學,並於2001年在橫濱市成立聽力教育進修所。在日本先後工作了二十多年,那裡現在已有超過二十位優質的聽力教育專家。2005年,她在Witten建立了聽力教育研究所。這是一個既開展教育,也同時開展研究工作的研究所,它的工作重心是:充分發揮針對聽覺培養的特殊教育學與教育方法學理念,並為社會學、教育學及治療學領域的工作者,提供進修教育的機會。自2015年開始,她也在中國大陸、臺灣、韓國開展了傾聽藝術方面的培訓課程。

 

譯者◆車迅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退休,曾派駐德國,目前在大連外語學校教授德語。

 

德文校閱◆陳念萱

德國慕尼黑大學音樂學碩士。曾任大學音樂講師、華語講師,中學音樂教師、特教教師。

 

聽覺教育校閱◆潘鍇

萊雅琴(里拉琴)療癒師,結合了德國人智醫學和中國黃帝內經,以萊雅琴為主要樂器,其他樂器為輔,發展出一套適合中國人學習的音樂治療理論體系和綜合音樂療法。

音樂經歷: 六歲學琴,主修手風琴,遼寧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專業,主修合唱指揮。曾赴德國深造,師從Reinhild Brass

 

聽覺教育校閱◆李愛華

廿餘年音樂教育經驗,對音樂與人的關係深感興趣。現為照海華德福音樂教師;人智學培訓、華德福師訓音樂課講師。

音樂培訓經歷:歌德館音樂教育自由音樂教師培訓、北京人智學音樂治療師培訓、美國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專攻作曲。

 

推薦文

作為聽覺教育的音樂教育

Wilfried Gruhn   音樂教育權威、『音樂:孩子的學習世界』創辦人 德國弗萊堡大學音樂教育榮譽教授

學習音樂,就像學習語言一樣,是從傾聽開始,而最先用到的就是耳朵。在演化生物學中,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一個爭議性的問題:人類究竟是先會唱歌,還是先會說話呢?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們可以看到,唱歌與說話、曲調與語言,很可能都從同一個根系中發展出來,很多神經細胞資源都是共用的。如此,音樂方面的經驗,乃從傾聽開始積累,通過這種積累形成了一種聽覺詞彙。這種詞彙,會在往後唱與說的過程中展現出來。身體、呼吸與嗓音就形成了音樂行為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而這些媒介還會通過傾聽與運動得以進一步強化。因此我認為,作為聽覺教育的音樂教育,是一種有趣且最基本的音樂教育方式。

本書作者Reinhild Brass 把很多對小學生們進行聽覺探索方面極富價值的建議盡皆彙整起來。這種對聽覺的探索,連同發聲與樂器,一起構成了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Arnold Schönberg 在他的和聲學裡為音樂引入了若干新元素,他在書中斷言:聽覺是一個音樂家的全部智慧所在。John Cage 在對他的新學員問候時,總是風趣地說:「Happy New Eears (祝新耳朵快樂)!」音樂課,作為聽覺教育,或者作為審美感知教育的一種方式,在上世紀七○年代就已成為極具競爭力的音樂教學理念之一。祈願本書成為一位足以激奮我們的全新良師,讓我們在音樂素質的培養中,把音樂放到中心的位置,而以聲響與節律作為瞭解音樂之前的經驗基礎。    (Freiburg, 2009.9)

 

推薦文《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 選讀引言

當我全然地傾聽

| 李愛華   聽覺教育教師、《探索聽覺教育之路》審閱者

昨日與萊茵老師(Reihild Brass)見面,提及未來推廣聽覺教育的活動計畫,我請她給我一些想法與做法,她給了我一些建議,譬如對成人做什麼好啊等等,也分享了她近期的一些感受。當我在寫這一篇文字的時候,更深刻地感受到聽覺教育對我的影響,也更清楚感受到我要做這件事的動力。

每一次上完萊音老師的課,到下一次半年後的見面期間,學員都會被要求做「聽覺日記」的練習,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去留意自己聽見了什麼值得注意的聲音,或是在同樣的聲音裡,我是否有發現任何不同?用聽覺做為每天寫日記的一個關注面向。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自己開始做這個練習,以老師在課堂上所帶來的品質,開放並忠實地收攝進我所聽見的世界。有一天我驚奇地發現,當我全然地傾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我的一部份竟然融化進入了對方,一部分的我變成了對方。帶著這個發現,半年後我驚喜地與萊茵老師分享,她以一貫開心的笑容回覆我,「那就是理解他人的開始啊!傾聽總能帶來許多神奇的事情。」

 

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  李愛華選讀

選段一:傾聽--將是教育科學中的創新與發展

如果傾聽孩子的需求,能夠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起引導的角色,這將是教育科學中的創新與發展。這種傾聽,應該是不斷深化與不斷提高引導意識的傾聽,無論對於教育學本身還是對於孩子,這種方式都會開拓新的領域。在每一次音樂活動中,對每一個孩子,對每一個新的狀況,都進行仔細的、和緩的傾聽,這也會使音樂教師的能力得以擴展與提升。於是,我們會發現那些此前從未聽到的與尚未去聽的嶄新內容。也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真正的來談論音樂課的靈感。(選自聽覺訓練--音樂課是靈感的源泉,頁19)

 

選段二: 就在這個安靜的瞬間,一扇大門打開了

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練習都是固定隊形,孩子們應該按照這個隊形來站位。讀者可能會有異議,在音樂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獨創之自由,又體現在哪裡呢?

在音樂領域中,獨創的自由是個困難的課題。它涉及到某些非常敏感的微細過程,但作用是很大的。在我們前面提過的練習當中,一個孩子聽到了起動信號聲之後,他自己必須做出何時要開始動作的決定。他得確定速度與路線:是直接奔向自己的位置,還是拐個小小的彎過去?這個瞬間對於大人來說是最困難的,因為他滿懷期望地等待著孩子做出自己的決定。大人們經常會禁不住要喊:「開始啦!現在該走了!」但這種要求不能說出口,而是要給孩子留出時間去決定,因為這是我們所有練習中最寶貴的時段。如果孩子沒有立刻意識到該輪到他了,全班孩子和老師,都會默默地等著他,那是多麼緊張的時刻啊!而且,當孩子終於自己意識到了,那又是多麼輕鬆的時刻啊!在學校每天的教學活動中,這樣的時刻,表面上看是非常短暫的瞬間,但其意義卻非常重大。

大人們要學會保持沉默,並且要能夠自信的允許孩子有如此等待的一個瞬間,這一點非常重要。儘管孩子還很小,但就在這個安靜的瞬間,一扇大門打開了。 (選自一年級的練習--獨創的自由,頁43-44)

 

選段三:在我的背後有個世界在呼吸

在我的背後有個世界在呼吸,這句話來自我們前面提到的Rose Ausländer的一首詩〈在背後〉(“Im Rücken”,Ausländer 1996,p50)。這句話描述的就是對於聽力非常重要的那個存在於我們背後的聽覺空間。我們看東西是往前看的,聽聲音則是聽後面的。這個聽覺空間就在我們的背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對它的存在很少意識到。一旦我們感覺到背後的這個世界,我們的聽力就會大幅度地提高。我本人真的可以感知到我背後的這個世界,或者說,感覺到背後這個世界的呼吸。這並不是一個美好的比喻,它是完全真實的,只不過人們需要通過練習才能夠感知到。如果我閉著眼睛走路,那麼我對腳的注意就更多。而為了讓我能夠有意識的傾聽聲音,我就必須改變走路的方式。而這種傾聽與走路之間的聯繫就是一把鑰匙,它能打開聽覺之門。(選自二年級的練習--聽覺空間,頁83-84)

 

推薦文 呵護孩子的聽覺發展--讓傾聽自己內在聲音成為可能

潘鍇       中國里拉琴療癒師 《探索聽覺教育之路》 校閱者

我自幼學習音樂至今近35年,從學習音樂、教授音樂到成為音樂治療師也快20年了。2015年我和宇文智龍老師到德國和幾位音樂大師見面,由《自由的心聲》作者Tina老師引薦,認識了德國聽覺教育和聽覺療法協會的主席-萊音老師(Reinhild Brass)。見習萊音老師的音樂課後覺得她的教法簡直太新奇而獨特了,對孩子聽覺的發展和保護做到了極致。因此邀請萊音老師到中國開辦聽覺教育工作坊,後來我們一起又和歌德館音樂教育部門合作,開始為期三年的華德福音樂教師培訓。通過幾年的接觸我發現,萊音老師的音樂教學活動完全是站在「道」的層面,她教的不是技術,而是音樂的最高層面內容,目前這個領域我還沒有見到能超過她的人。

她在上課作聽覺遊戲的時候,完全就是一個老小孩,帶著一幫大小孩和小小孩玩聲音,太神奇!太好玩了! 她只用一周的時間就把聽覺教育第一冊寫完了,這速度完全是下載啊!本書請到我的德語教師車訊老師,他是大連化物所的高級物理研究員,車老師對翻譯水準要求特別高,一遇到不明白之處就會給萊音老師打電話交流,如此往復翻譯工作進行了三年,車老師也快80歲,耳聰目明,超級嚴謹。

這本書介紹了1-8年級的兒童聽覺發展,聽覺遊戲和具有療癒品質聲音的樂器。適合音樂教師和家長在學校和家庭中實際操作,希望在電子媒體氾濫的今天,藉由本書所告訴我們的聽覺教育方法和遊戲保護好孩子的聽覺感官,如此,在可見的未來,孩子們學習樂器、外語乃至發展第六感的直覺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具備傾聽自己內在聲音的能力才有可能性。( 寫於2018623日本書出版前夕)

目次

2018.06.19最新--探索聽覺教育之路--目次_頁面_1.jpg2018.06.19最新--探索聽覺教育之路--目次_頁面_2.jpg

2018.06.19最新--探索聽覺教育之路--目次_頁面_3.jpg2018.06.19最新--探索聽覺教育之路--目次_頁面_4.jpg

2018.06.19最新--探索聽覺教育之路--目次_頁面_5.jpg2018.06.19最新--探索聽覺教育之路--目次_頁面_6.jpg

我要購買  http://www.cosmosweaving.com/productmain.aspx?f=1&cid=1&id=165

"出處/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如欲轉載或引述本文,請註明出處和來源網址  ico-cc

arrow
arrow

    cosmosweav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