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生命之梯:治療教育的七個生命歷程
給教師、家長和治療者勇氣的實用指引
A Practical Guide to Curative Education: The Ladder of the Seven Life Processes

作    者:蘿冰.布朗 Robyn M.Brown      
譯    者:李靜宜
出 版 者:財團法人向上科技教育基金會
製作發行|代理銷售:宇宙織錦股份有限公司
出 版 年:2019 年7 月 初版第1 刷
頁    數:232     ISBN: 978-986-97971-0-8 (平裝)
定    價: NT$320  CNY$85  HKD$98  USD$15

 

新書預購  敬請支持

預購期間 : 即日起至2019年7月3日 
出貨時間 : 2019年7月4日開始寄送新書
優惠辦法 :
🍬團體預購20本85折優惠
🍬團體預購30本75折優惠
🍬個人預購三本即享免運費服務 


我要購買  
🍬個人預購  http://bit.ly/生命之梯
🍬團體預購 請填http://bit.ly/生命之梯-團購單


經銷訂購洽詢:
🌏宇宙織錦
客服專線/Line/Wechat:0966528787  
Email:cwp.contact.1@gmail.com

 

🌏財團法人向上科技教育基金會
訂購電話: 0989891709 李沛貽
Email:a891709@yahoo.com.tw

 

本書簡介

過去二十年來,孩子們被診斷出心智上與行為上有特殊狀況的人數,已經顯著增加。

教育者和家長們所面臨的挑戰前所未見,對於如何處理也有捉襟見肘之感。甚至在華德福教育的體系中也面臨極大的挑戰,超出了多數教師所受過的傳統訓練範圍。蘿冰.布朗在本書中援引魯道夫.史代納治療教育課程中的先鋒思維,她發現可以導引出更為平靜和更具創作力的學習空間,讓孩子發展為均衡的獨立個人。資深而富經驗的教育者都驚訝於教室內的張力能有如此巨大的改變。本書是振奮人心的備忘錄,記載著已經被嘗試和驗證過的方法,適用於每一位孩子和我們當今的社會。

 

目次
《生命之梯》中文版引言兼代序∕Michaela Glöckler
七個生命歷程:一把開啟治療教育之門的美妙鑰匙

《生命之梯》中文版推薦序∕Jan C. Goeschel
治療教育的一個面向:幫助教室裡有障礙的孩子們

《生命之梯》中文版總審定序∕顧哲銘
人智學治療教育的現代圖象: 從人智醫學、中醫和西醫面對特殊需求孩子的思惟談起

作者序

1 呼吸 Breathing 
2 暖化 Warming
3 滋養 Nourishing
4 分泌 Secreting 
5 維持 Maintaining 
6 生長 Growing 
7 繁衍 Regenerating 

參考書目

《生命之梯》中文版校閱後記∕陳曉霓
你看得懂孩子嗎?

 

作者簡介

蘿冰.布朗(Robyn M.Brown)在2002年於美國加州聖塔羅莎成立了桑果農場,作為一處專為治療教育所設的中心。她和妻子凱西、三隻狗、四匹馬、二頭山羊、五隻鴨子、三隻兔子,以及全世界最老的一隻貓一起生活。她也在多處教師訓練機構授課,對有意深化魯道夫.史代納的治療教育工作之華德福教師們提供訓練課程。

 

好評推薦

七個生命歷程是理解生命和時間過程的關鍵,也可成為自我發展的工具,為觀察和自我實踐提供驅動力,提升自我在疾病和療癒歷程對它們的敏感度,並在個人與社會層面促進人類健康的生活態度。因此,蘿冰.布朗(Robyn Brown)的《生命之梯:治療教育的七個生命歷程》中文版不只有助於讀者看見個別孩子的需求,也能給予每個人一個機會,省思自我、省思對待他人的態度並重新點燃自己人性發展的驚奇和喜悅。....(節錄自《生命之梯》中文版引言兼代序)

 ~ Michaela Glöckler醫師(瑞士Dornach歌德館醫學部 前部長)

 

作者引用七個生命歷程為一個實用的工具,讓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造能回應每一個孩子需求的課程。現今的孩子都需要一個賦予健康的教育方式,所有的讀者都能從本書的洞見中有所收穫....(節錄自《生命之梯》中文版推薦序)

~ Jan C. Goeschel 博士(瑞士Dornach歌德館人智學融合性社會發展理事會 理事主席)

 

《生命之梯》可貢獻給父母和老師做為了解孩子的生命寶典,協助成人藉由兒童外在徵兆找尋到蘊藏於其內在發展未來的可能性。

~張純淑(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 創辦人)

 

這本書流暢易讀,提醒我們帶著勇氣除去與孩子之間的阻礙,當孩子能被理解同理,不再被視為有障礙而被分隔,他們才能得到轉化力量突破、展現自己。

~呂玉英(臺灣人智學療育社群發展協會 理事長)

 

本書提供教育工作者一座燈塔,幫助教育現場的教師、特教老師、治療師與家長面對新時代的孩子,提供可以心胸開放又能審慎地關照、陪伴孩子尋找到自己的天賦,去除障礙標籤與創傷的實例與方法。

~余若君(台灣四年制治療教育與社會治療學程 召集人 )

 

當今環境、科技、社會和人類意識的變化深深地影響孩子,也影響著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保護和幫助,老師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能力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本書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法為治療教育者開啓了一扇窗。

~張俐(成都華德福學校 創辦人)

 

作者以實例帶領我們一起經歷一位面臨學生多種挑戰而無助的帶班老師,如何以史代納的治療教育十二講為基礎,有意識和孩子工作,並和自己工作,從客觀觀察孩子開始進而與其建立正確的關係。(節錄自《生命之梯》中文版校閱後記)

~陳曉霓(台灣人智學暨健康照護平台治療教育組 召集人;《生命之梯》治療教育專業校閱)

 

每一位特殊需求孩子的到來,往往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也時刻提醒我們對人類意識的發展多一些反思。本書能幫助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更認識自己,追索生命所為何來,共同去尋求一條自我教育和自我療癒之道。(節錄自《生命之梯》中文版審定序)

~顧哲銘(兩岸三地第一位取得歌德館認證之人智學醫師;《生命之梯》總審定)

 

作者自序

卡爾.可涅(Karl Konig)所描述的七大生命歷程,並非意指解剖學或生理學觀點下的外在形體(forms),而是一種具有生命的、交織的乙太性存在體。*
他說,這些歷程必須視為一個整體,像是某個具有生命且互相交織的個體;某個與周遭世界一開始先建立一個有韻律性的關係(呼吸breathing);打造自身為一個「居所」(溫暖warming);將這個「居所」填入內容物質(滋養nourshing);透過自身的努力分解這物質(分泌secreting);再一次重塑,轉變為自身的物質(維持maintaining);成長(grows);然後繁衍(reproduces)。可涅形容這七大歷程就像是一種階梯的形成,一個階段必須接在另一個階段之後,有著特定的順序。他說,這是必須維持的順序,因為人類是一個處於形成(becoming)階段的有機體。在過去這些年,我一直服膺這七大生命歷程來做事。經由我在桑果農場(Mulberry Farm)裡相遇並一起協力的每一個孩子,我注意到他們都依循著這樣的步驟在進展,形成了他們自身的療癒之路。

我也發現自己依循著相同的途徑在進展著,從一名因缺乏知識而不知如何給這些令人困擾的孩子們最佳協助而氣餒不已的主帶老師,到成為一名努力真正落實魯道夫.史代納《治療教育課程》(Curative Education Course)**的實踐者。史代納在他的課程裡提到,治療教育就像是華德福教育的深化。十二場演說為如何與我們所掛心的孩子們一起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示。舉個例子,史代納提到,學習不帶判斷的觀察具有根本上的重要性。他同時也給出許多圖像來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們的內在狀況,以及我們所能採取的實用工具。他描述律動工作(movement work)有助於療癒孩子們;他也指示老師們如何冥想,從而得以從我們本身下手,以便對於如何運用這些工具能有更佳的了解。

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主帶老師時,我會說每個班上大約有一或兩個孩子能從治療教育的運作中獲得助益。現在我經常受邀去觀察課堂,我會說,平均一個班級裏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夠施以治療教育來幫助他們;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可給予較輕微程度的治療教育;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則吻合我在三十年前接受華德福教育師訓裡所得到的圖像。教師們都在尋求著答案。史代納早已給了我們答案。這取決於我們如何去建構一個新的典範,將這深化的華德福教育運用在我們每一天的工作、在我們所照顧的孩子身上。許多舊的圖像不再能夠發揮作用,我們需要新的開始。

我選擇以七大生命之梯的圖像作為本書的結構主幹,因為它能為我們的進展塑造出一條清晰的道路。 我自身的工作與理解為基礎,我企圖以一種實際的、有主題性的方式來呈現史代納的治療教育課程內容。當我首次目睹《治療教育》得以在Somerset學校和農場裡,在桑妮.波溫(Sunny Baldwin)的工作下實踐,我終於看到一種可以帶領孩子們進入一個新境界的方式。在我身為主帶老師的生涯裡,在觀課時我從未有過如此的一種衝擊。來到Somerset學校的孩子或許帶有各種的困難,但其中有許多人可以畢業,擺脫掉這些困難而重新加入一個「大班級」。這就是我為什麼熱愛這份工作的原因。魯道夫.史代納已經給予我們一個宏大的禮物,將這禮物實踐、運用則是我們的任務了。如果我的經驗能夠幫助到任何一位老師或家長,使其有勇氣去嘗試新的事物,那麼本書的目的便已完成。感謝您!

蘿冰.布朗 Robyn M. Brown
2015年於桑果農

* 可涅在1960年3月於蘇格蘭艾伯丁堡,以「七大生命歷程」(The SevenLife Processes)為題,做了三場演講。參閱卡爾.可涅所著《鮮活的生理學》(A Living Physiology)一書第61-92頁(1999年,Camphill Books出版)。除非另有註記,否則本書中所引用可涅的論說,均出自此書。

**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特殊需求的教育:治療性的教育課程》(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The Curative Education Course;倫敦:魯道夫.史代納出版社,2014)在1924年6月與7月,瑞士多拿(Dornach)所做的12場演講(CW317)。可參照不同的版本書名,像是《治療教育》(Curative Education,在英國的第一版書名),《治療課程》(The Curative Course),或是《治療教育課程》(Curative Education Course)。

中文版總審定序/顧哲銘 醫師

人智學治療教育的現代圖象:
從人智醫學、中醫和西醫面對特殊需求孩子的思惟談起

「醫師,我的孩子被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無法專心、控制自己的行為動作和情緒。請問你有什麼藥或什麼治療方式可以幫助他?」臨床上,愈來愈多極度焦慮、絕望的父母常會問到這類的問題,通常這樣的父母也承受很大的壓力和誤解,明明很努力地教育孩子,仍然被外界質疑為沒有家教。

近一、二十年來,像「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這種會造成孩子在學習、行為、情緒控制、社交有困難的人數愈來愈多,症狀也愈來愈複雜,如:高功能自閉症(high functioning autism)、譜系障礙(spectrum disorder)、感覺統合障礙(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讀寫障礙(dyslexia)……等。可能的原因是,我們對這些疾病愈來愈了解,現代醫學診斷方法也愈來愈細緻,所以很多以前沒有診斷出來的疾病,現在比較有能力診斷出來,或者是
整個大環境對孩子的刺激太強、干擾太多、污染太高,孩子成長在一個連大人都吃不消,嚴重失序的環境之中,造成這類的疾病人數快速增加。

臨床上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學習、行為、情緒控制、社交有困難的孩子,整體所表現出的症狀內容和程度都不盡相同,但在門診之後有可能都會得到一個相同的診斷(例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自閉症、感覺統合障礙……等),進而可能得到一樣的治療方式和吃一樣的藥。面對這樣的情況,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退一步想,在我們給予這樣的孩子一個診斷或是貼上一個標籤之前,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這類孩子的表徵和症狀缺乏足夠內在和外在的認知而導致的偏見,而這個診斷並沒有辦法看到這些學習、行為、情緒控制、社交困難背後真正核心原因的全貌。如果這是有可能的,或許我們可以先放下我們之前所學,靜下心來,花多一點時間來觀察孩子,並進而深入孩子內在的感受,真正去感受孩子的困惑。

史代納在治療教育的演講中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好好的觀察孩子,這種觀察是一種客觀的、只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做觀察,不帶有觀察者主觀的情感和先入為主的批判。其次,我們要學習去模仿孩子身體的動作、步伐、口語、情緒……的表現,用我們自己的身體去感受孩子的身體內在和外在的困難,我們才能更深入的去探討問題真正的核心,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去幫助孩子脫離困境。

在診察室或教育第一現場上,我們如何收集更多特殊需求的孩子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呢?我個人認為除了運用治療教育的方法及有相同哲學基礎的人智醫學外,也必須加入西醫書寫病歷的步驟,包括:現在病史、過去病史、家族史、食物藥物過敏史、理學檢查、生化檢查,以及加入中醫的「望、聞、問、切」來完備記錄孩子身、心、靈狀態顯現出的症狀、體徵和各方面的訊息。

接下來才能彙集、重整這些訊息,為往後的「辨證、論治」提供充分的依據。「辨證」是整個治療教育成敗的關鍵,人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至今還無法只單靠一種觀點來完整描述孩子的失序狀態。和人智醫學一樣,治療教育是用一個更「全觀」、「全人」的觀點來評估孩子,所以也常常用到「三元」:思想∕情感∕意志、神經感官系統∕節奏韻律系統∕新陳代謝系統和四肢、鹽∕汞∕硫的過程;「四體」:物質身∕乙太身∕星辰身∕自我組織;「六個極性體質」:厚皮∕薄皮、多鐵∕多硫、少動∕多動;「十二感官」:觸覺∕生命覺∕本體動覺∕平衡覺∕嗅覺∕味覺∕視覺∕溫暖覺∕聽覺∕語言覺∕思想覺∕人我覺,和其他種種的評估方式,來作為理解孩子深層世界的方法,進而了解孩子的體質。

人智學治療教育這部分跟中醫的「辨證」方法很相似,就是把「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綜合分析,來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中醫常用的方法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三焦辨證……等,某類的辨證方法對透視某類的病症特別清晰,辨證方法之間也有很緊密的聯繫。例如:以西醫所做出的診斷「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用人智學治療教育的方法辨出來的「證」可能是:神經感官系統過度刺激、自我組織無法完全入世到身體內、厚皮或多動的體質、初階感官沒有發展完成……等,而在中醫所辨出的「證」可能是:胃熱型、脾肺氣虛型、肝風內動型、腎虛型、混合型。所以治療教育就是用這種「辨證論治」而不是「辨病論治」的方法,藉此來歸納評估孩子的體質,再進一步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此外,常常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能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就有出現「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現象的可能。

不論是老師、家長、醫、藥、護或各領域的治療師,當我們面對各種體質的孩子時,必須掌握針對每種「證」的主要治療原則,例如:新陳代謝系統太弱的孩子除了要強化該系統外,也要降低神經感官系統的刺激和重視節奏韻律系統的平衡。一個星辰力過強的孩子,除了可能是星辰力本身的問題,也有可能是乙太力太弱所引發,或是自我組織無法掌控星辰力所致。厚皮體質的孩子因為自我組織與星辰身在身體和器官內「卡住」,如何讓孩子的自我組織及星辰身能觸及皮膚乃是最重要的治療原則。初階感官之觸覺如果沒有發展完全,未來也會引發人我覺建立的困難,所以隨時建立界線和原則,變成是最重要的課題。孩子年紀愈小若能得到適當的協助能帶來的助益成效就越大。

面對這樣複雜多變的疾病,單從老師或是單從醫師的角度做個案研討(child study)顯然已經明顯不足,「治療教育」如果能夠將「華德福教育」、「人智醫學」及「生機互動農業」整合進來,那就能讓整個照護模式更加完整。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更多領域的治療師,以孩子為中心,做跨專業整合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才能有足夠的面向去面對這樣多變的挑戰,用更深刻的思惟去了解孩子的體質,當孩子感受到被了解,就像航行在茫茫黑暗的大海上突然看到前方的一盞明燈,於是孩子開始產生方向和動能,整個生命開始轉變。

所有在治療教育領域積極實踐的前行者都是我們敬重的老師,蘿冰 ‧ 布朗原是一位華德福教師,她從幼兒園到八年級帶班一輪後,在史代納的治療教育找到了她教學生涯中一直存在的失落缺口的解方,二十多年來她服膺史代納的啟發,致力於特殊需求孩子的福祉,現在她為孩子們及其家長和教師提供的學習實踐場域――位於大自然農場裡的桑果教室(Mulberry Classroom)――是美國加州備受矚目的治療教育園地。《生命之梯》就是她對治療教育的理解與具體實踐的成果記錄:她在孩子走路與跑步時觀察孩子,讓孩子的肢體做出並感受擴張與收縮、重力與輕盈力、平衡感……等律動練習。在教育的現場和家裡,為孩子注意到環境的布置、空間的設計、飲食的營養、穿著的溫暖……等,以及針對特殊需求孩子所採取不同的教育法則。我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老師、父母、醫藥護及各種專業領域治療師另一個可行的方式,它不是全部,我們期待透過這本書來創造更多可行的方法。

每一位特殊需求的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常常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也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對人類意識的發展多做一些反思。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我們更能認識自己,追尋自己的生命所為何來,共同去尋求一條自我教育和自我療癒之道。

文末特別感謝:我的太太怡芬和兩個孩子柏勳、培榕,你們是我生命中最好的老師。感謝前歌德館醫學部長Michaela Glöckler醫師、歌德館人智學融合性社會發展理事會理事主席Jan C. Göschel博士幫這本書寫序。感謝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張宜玲理事長對治療教育全力的支持。感謝陳曉霓老師以她在治療教育、補正教育的專業與我一同做校正的工作。感謝李靜宜老師對人智學深入的理解,將本書翻譯出來。感謝宇宙織錦的蔡宜璇小姐統籌了版權、翻譯和出版事務;鄭天凱先生為編輯付出心力。感謝葉怡嘉醫師、許文婷醫師當第一讀者,給了我們很多建議。還有許多努力讓這本書更趨完美的伙伴們,在此一併感謝。

人智學的名詞有時候翻譯十分困難,例如:「Movement」我們翻譯成「律動」,「Ego」和「I」翻譯成「自我組織」或「吾」,都不是很理想。我們盡力做到最好,但在這麼多文字當中,或許會有些許的謬誤,在此祈望方家予以指正。

總審定|顧哲銘醫師 簡介
西醫耳鼻喉專科醫師、中醫臨床主治醫師
兩岸三地第一位取得歌德館認證之人智學醫師
台灣人智學及健康照護平台(TAMHCP)創會理事長
台灣「空間動力運動Spacial Dynamics」培訓主辦人
美國Sacramento & Summerfield 華德福學校家長
向上科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中文版校閱後記/陳曉霓

你看得懂孩子嗎?

第一次拜訪Robyn的學校是在2014年,因緣際會進班觀察了一天,當時對學生們都在順暢的流中順水行舟的印象非常深刻。該學校的特色是提供暫時性或長期較不適合在一般大班人數的華德福學校或需要更多肢體活動抑或高敏感的孩子們一個更舒適的學習場域。之後2018年在台灣上治療教育的四年學程時,Alan老師向大家推薦了這本書,當時我很開心Robyn出了書,但本書到手很久後都還沒時間翻閱,直到今年顧醫師邀請我參與此書翻譯的校稿時,心裡覺得很讚嘆,原來老天爺從2014年就努力牽線,一直追著我在治療教育的領域裡去完成某些任務。

這本書的作者Robyn透過「七大生命歷程」的順序和過程,用實際的例子,帶領我們共同經歷一位在班上面臨學生多種挑戰樣貌而相對感到無助的帶班老師,如何以史代納的「治療教育十二講」為基礎,有意識地和孩子共處,並與自己工作,從客觀觀察孩子開始,從而和孩子們建立起正確的關係。藉由對孩子們的客觀觀察,老師很有意識地和自身的星辰身工作,透過鍛鍊自己的同理心,對孩子的不穩定狀態便較易升起慈悲心,而不至於太快落入批判的情緒中。根據史代納博士「教學法」(Pedagogical Law) 的理論,老師的星辰身會影響孩子的乙太身,因此,老師們經過鍛鍊的星辰身,將會給予孩子的乙太身莫大的正面影響。

另外,透過對體質極性論的認識,我們更能看得懂孩子們與生俱來的稟賦與個性傾向。「看得懂孩子」這件事情,對孩子、對老師、對家長而言,就已經開啟了療癒的歷程。

在台灣的教育現場中,班級裡需要老師花更多心力協助,無論是行為上或學習上具有挑戰性的孩子,其比例正快速增加中,帶班老師同時要兼顧課程進度的狀態下,常呈現焦頭爛額的狀況,蠟燭兩頭燒的結果,自己的身體也常出現了警訊。身為一位華德福輔正教育(Extra Lesson)的老師,走在治療教育的道路上,我深深感覺這個世代的孩子非常辛苦。他們奮力想要入住於自己的身體中,融入這個世界,但過程中卻面臨了巨大的挑戰,就像甫自沙灘中孵出的小海龜,奮力地朝大海爬過去,除了天敵環伺,整個沙灘也佈滿了垃圾,阻礙其前進的方向,一如這個世代的孩子,在入世的過程中面對很多不必要的垃圾,阻擋了他們順利入世的過程。這些垃圾包含了3C產品(包括手機)的過早介入、如黑洞般充滿誘惑的網路世界、空氣和水的污染、虛有其表的食物、長期的睡眠不足、身體動的機會和時間的不足、過度濫用藥物、過早的智性學習、天羅地網的WIFI電磁波、太強烈的感官刺激……等,以至於這個世代的孩子身體變得非常虛弱。另外,忙碌的現代社會裡,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品質不夠,許多孩子不得不過早進入團體生活(托嬰中心),以致於三歲前該具備的「無形羊膜」的保護膜還來不及被正確地建立。這些林林總總對幼兒不當的對待,在孩子進入小學後,呈現出了明顯的學習不穩定和社會行為方面的挑戰。


當然很多狀況下確實是孩子天生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但不論如何,當我們看得懂孩子以後,若身邊的大人對孩子的教養態度也願意調整,孩子便會感覺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獲得改善,一旦孩子知道我們和他們是站在同一陣線時,我們就不難擄獲他們的心、牽起他們的手,更容易地引領他們朝向屬於自己的道路邁步而去。另外,個人對書中提到「天才的斷片」很有感觸。這世代很多孩子是新人類,不是我們用一般智慧可以理解的。若以平常的條條框框來規範他們,常常只能透過我們有限的認知來拆解他們,這樣做只不過是方便我們將他們放入我們所能理解的抽屜
裡,如此一來,縱使是天才,也將成為斷片,難以成就其原本可以成就的天命,實屬可惜呀!

書寫此文時,正值美東費城郊區的人智學坎培爾特殊需求者社區(CamphillCommunity)中的華德福特教學校The Camphill School 實習,這兒提供了特殊需求者從幼兒園到青少年的課程、青年的轉銜計畫,且一直延伸到成人的僻護工坊,課綱主軸與一般華德福教育一樣,再加上依照個別需求給予個別輔導課程和人智醫學的治療,包含騎馬治療、音樂治療、優律思美治療、語言治療、韻律按摩……等。其實,不論是將孩子放在一般班級裡的融合教育,或是像Robyn的學校小班的概念,或是坎培爾社區的特教學校,都必須要回到每個孩子的個別需求來看待,有些孩子的狀況甚至是調整飲食、睡眠、作息、運動乃至大人的教養態度,便可明顯地改善了。

這條路很漫長,但跟解決環境中的塑膠問題與面對全球氣候暖化的議題一樣,刻不容緩。我們需要更有意識地面對並協助愈來愈多帶來挑戰的孩子,看懂他們、接納他們、陪伴他們,然而,這其實是一個彼此成就的過程啊!(曉霓書於美東費城坎培爾社區Beaver Run特教學校(以人智學為本之華德福特教學校),2019復活節。)

 

校閱者簡介
陳曉霓原是一位華德福教育的幼教工作者,2009年和工作夥伴們將以人智學為本的治療教育和社會治療的種子從美國費城的坎培爾社區Camphill 帶回台灣,經由大家的努力,目前已漸漸深耕,在各地發芽成長。2011年開始在美國加州魯道夫·史代納學院進修,完成輔正教育Extra Lesson的學程,2015回台灣後,開始和學習或行為有挑戰的孩子們工作,藉由肢體活動和藝術練習等等和人的原型Archetype 工作,期望達到身心靈的整合。除此之外,目前致力於家長教養的諮詢,讀書會的帶領,和全戶外學齡前親子團體的帶領。

 

 

"出處/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如欲轉載或引述本文,請註明出處和來源網址

arrow
arrow

    cosmosweav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